一个朋友说,农资店的倒闭,才刚刚开始。


2个月的时间,寿光一个乡镇倒闭了几十家农资店。

有人说:“2018年做56学时培训时,寿光就有接近3000家了呢!

有人说:倒闭的都是赊销严重的小店!”

有人说:苏州的东山,现在都不发证,只有3家店,是不会倒闭!

有人说:北方平原地带种植大户多,只有批发店,没有了零售店,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小农经济和林果让零售店还有存在的必要,小农户可以就近购买,大农户可以去批发部购买,也有生存之道。

有人说:坐标江西,农资店倒闭原因主要有:一是大户越来越多,散户越来越少,大户走批发的居多,零售市场变小了(最主要原因)。二是限制性农药办证比较困难,同一地区有名额限制。

电商冲击:价格透明化与跨界打劫

这年头,生产成本涨得比房价还快,但农资零售价却像被钉死在地板上。农户对农药价格门儿清,零售商加价超20%就立马转身找电商。
更绝的是,某些厂家直接把货铺到种植大户家里,零售店连中间商赚差价的资格都被剥夺。

经营模式落后:技术缺失,转型太慢

90%倒闭的农资店都在重复三无操作:无技术指导、无服务创新、无底线赊销。

当种植大户需要的是定制化植保方案时,某些店主还在用多打两遍药的话术糊弄人。

赊销陷阱:农资商的慢性自杀

农资行业有个魔幻现实:越是穷得叮当响的店,越爱给农户打白条。他们一边骂着生意难做,一边继续给农户打白条。

把赊销当核心竞争力的老板,就像相信赌桌上最后一把能翻盘的赌徒——结局早写好了!

政策重压:合规成本与许可证难题

农药经营许可证成了压垮小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某地限制性农药证实施配额制,直接让80%的小店变成非法经营。

农资商们总幻想薄利多销,结果往往是薄利有了,多销却成了传说。

农资店倒闭潮根本不是行业寒冬,而是自然选择——淘汰那些把“坐商”当终极模式的店主,让活下来的明白:这年头卖农药也得会玩短视频!


点赞(24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