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末,一场由原料硫磺掀起的风暴,正席卷整个磷复肥产业链。价格飙升、工厂停售、市场跟涨……在成本驱动与需求疲软的激烈博弈下,硫基复合肥与磷铵产品站在了十字路口。本文将深入剖析当前市场现状,探寻后市价格的可能走向。
2025年11月的南京磷复肥产销会,本该是行业研判来年趋势的盛会,却意外成为了见证硫磺市场“燃爆”的成本现场。截至11月7日,国内长江港颗粒硫磺现货自提价已飙升至3700元/吨,周涨幅高达7.56%,较年初的涨幅更是令人瞠目的137%。这轮堪称“史诗级”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全球与国内、供需与地缘政治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国际供应急剧收紧: 全球硫磺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出口大国俄罗斯因国内需求增长及地缘政治因素,已从净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直接减少了亚洲市场的有效供应。同时,加拿大关键的天然气管道进入维护期,中东地区伴随原油减产而来的副产硫磺产量也随之下降。主要生产商顺势大幅上调四季度官方报价,从源头上强化了成本支撑。国内库存持续探底: 在外盘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国内硫磺到港量持续偏少,港口库存进入下行通道。截至11月7日,全国硫磺港口总库存仅为222.63万吨,同比降幅达5.34%。低库存背景下,下游企业的刚性采购与贸易商看涨情绪的“积极建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价格的持续攀升。地缘冲突增添变数: 俄乌冲突的持续,特别是对双方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为全球硫磺供应链的稳定性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市场对短期供应恢复的预期普遍悲观。作为磷铵生产的关键原料,硫磺价格的飙涨,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迅速在磷酸一铵(MAP)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据测算,以当前外采硫磺的价格计算,湖北地区磷酸一铵的完全生产成本已突破4000元/吨大关。即使采用外采冶炼酸工艺,成本也超过了3600元/吨。严峻的成本压力下,企业陷入了“不涨价就亏损”的境地。然而,对比市场价格与成本涨幅可见端倪:当前55%粉状一铵出厂价约3500-3550元/吨,同比上涨约13%;但生产成本同比涨幅却高达31%。这意味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远未能覆盖成本的增加,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经营压力巨大。为规避急速波动的成本风险,并向下游传导压力,华中地区多家磷酸一铵工厂纷纷采取“停售、停报”策略。这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客观造成了市场现货供应的阶段性收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绪,为价格上行提供了短期动力。目前,市场报价已顺势上扬100-150元/吨,部分待发订单充足的企业跟涨意愿强烈。当上游原料市场“热火朝天”时,作为磷铵主要下游的复合肥市场,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尽管时值冬储传统旺季,但复合肥市场“旺季不旺”的特征十分突出。样本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虽小幅回升至31.04%,但多数企业坚持“按需生产”,开工提升有限。更为关键的是,库存高企如山。数据显示,主流复合肥企业库存量同比仍增超20%,“去库”是其当前最核心的任务。硫基复合肥同样面临硫磺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但其价格向下游传导的阻力远大于磷铵。究其原因,在于终端需求的极度疲软:经销商层面: 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导致基层农户回款慢、资金紧张,加之对后市价格波动的恐惧,经销商普遍采取“轻仓操作”策略,备肥积极性远低于往年。农户层面: 种植收益不佳直接制约了其支付能力与农资投入意愿,对高价肥料的接受度极低。因此,复合肥企业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承受着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却无法将成本顺利转移至下游。这使得他们对高价磷铵原料的采购态度极为谨慎,仅维持刚性需求,从而对磷铵价格的持续上涨形成了强力压制。
展望后市,硫基复合肥与磷铵市场将进入“成本强支撑”与“需求弱现实”的深度博弈阶段,价格走势或将呈现“短期坚挺,中长期分化”的格局。磷铵: 在硫磺价格未见明显拐点前,成本驱动依然是市场主逻辑。价格底部支撑坚实,预计将维持高位运行。但上行空间完全取决于下游复合肥的接受程度,若价格涨速过快,将导致有价无市,成交陷入僵持。硫基复合肥: 成本压力下,企业报价势必会上调。但在高库存和弱需求的双重压制下,实际成交价的涨幅将远低于原料涨幅,企业利润将被进一步侵蚀, “跟涨乏力”现象将普遍存在。成本端: 目前硫磺价格的暴涨已包含了对供应中断的强烈预期。一旦地缘政治出现缓和迹象,或国际供应逐步恢复,当前泡沫化的价格存在高位回落的风险。需求端: 若终端粮价无法有效提升,当前被压制的需求将在明年用肥旺季也难以出现爆发性增长。缺乏真实需求的支撑,整个产业链的高价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供应端: 如果成本持续高压而价格传导长期不畅,部分资金链紧张的磷铵企业可能被迫降低开工负荷,行业产能利用率有下滑预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压力,但也预示着行业正经历痛苦的洗牌。总而言之,当前硫基复合肥和磷铵市场正行走在一根紧绷的钢丝上。一端是硫磺“燃爆”带来的强劲成本推力,另一端是终端需求疲软形成的巨大下拉力。短期来看,成本逻辑占据上风,价格体系将维持高位。但中长期而言,市场的最终走向取决于这场拔河比赛中谁能胜出:是成本支撑的持续性,还是真实需求的恢复程度。对于从业者而言,在当前环境下,谨慎操作、严格控制库存、密切关注政策与国际形势变化,或是穿越周期迷雾最稳妥的策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