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农药行业,比很多人想象的热闹得多。表面看,价格波动趋缓、出口形势平平,似乎回到了平静期。但只要翻开行业投融资数据,就会发现——暗潮涌动。有人在收缩战线,也有人在悄悄“拼版图”。
“十四五”规划早早画下硬指标:到2025年化学农药使用量要再降10%,并要诞生10家产值超50亿元的领军企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让不少中小原药企业的环保改造成本翻了一倍。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丢出重磅文件——在最新的《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政府投资基金将重点支持行业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换句话说,未来几年,资金会更多流向生物农药、绿色工艺、数字农业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政策和资本的“合奏”,已经为行业定下了旋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行业落地了98个投资项目,总额高达194.8亿元,其中近三成来自行业外资本——化工、能源、甚至互联网资金都在寻找切入口。- 原药新建产能占比仅38.6%,粗放扩张的时代在降温;
- 制剂加工项目明显增多,原药企业开始向下游延伸,打造自己的品牌与渠道;
- 中间体项目持续升温,尤其是为氯虫苯甲酰胺、吡唑醚菌酯等高附加值品种配套的产能布局。
资本从“铺摊子”转向“补短板”,节奏更精准,意图更长远。过去,企业并购更多像是“囤地”——谁手里的登记证多、产能大,谁就更有话语权。扬农化工收购中化作物,前者有菊酯类原药技术,后者握着200多个制剂登记证。并购完成后,原药-制剂-渠道的闭环打通,2023年制剂业务毛利率提升至38%,比重组前高出12个百分点。安道麦收购辉丰股份生物刺激素业务,迅速切入植物营养领域;先正达整合中化农化、扬农化工等资源,研发投入占比从2.5%拉升到4.8%,创制农药占比从3%跃升到12%。新农股份通过“反向吸收合并”整合江苏嘉隆化工,借助上市公司平台融资5.2亿元建设智能制剂工厂,产能利用率由65%提高到90%,单位能耗下降28%。这些案例背后,是从“堆资源”到“造价值”的思维转变。并购后的第一年,往往是最艰难的。某上市公司并购后,企业文化冲突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高达35%。而利民股份并购威远生化的故事,给了行业另一种答案——他们保留原品牌两年,同时逐步统一管理流程,这种“双轨制”让整合期缩短到9个月。跨国并购则有另一道关——法规。润丰股份收购阿根廷农化企业时,因未提前通过反垄断审查,被迫剥离30%的市场份额。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交易前就建立“预合规”团队,先走一遍全球主要市场的法规风险评估,才下场谈判。政策在定方向,资本在点燃引擎,技术与渠道在重组中加速融合。
谁能抓住这段窗口期,谁就可能成为未来5年里那3到5家真正拥有全球话语权的中国农化巨头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