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尿素出厂报价普遍跌至1600-1700元/吨左右,西北地区甚至出现1520元/吨的"破底价"时,这个关乎国内用肥安全的基础化工品市场,正经历着近十年来最严峻的供需失衡考验。1600元/吨不仅是数字,更是行业集体面临的生存红线——它意味着近30%的尿素生产企业已陷入亏损经营。本文将从供需双视角,解构这场由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出口受阻共同引发的市场危机。
1、供应端:复产潮与新增产能的双重挤压
当前19万吨的日产总量看似较前期20万吨高位有所回落,实则暗流涌动。随着环京津限产政策的结束,预计部分企业结束检修后产能释放,叠加国内部分地区新产能投产,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供应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液氨市场的坍塌,迫使部分地区企业将部分合成氨产能转产尿素。这种"被迫增产"现象,使得行业减产保价的集体行动难以实现。
2、需求侧:复合肥负荷率创历史新低
"不足40%"的复合肥开工率数据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集体休克。氮肥价格崩塌与磷钾肥高位的剪刀差(当前尿素较磷酸一铵价差达1800-1900元/吨),导致复合肥企业陷入"生产即亏损"的困境。秋季肥市场启动迟缓的深层原因在于:1)基层经销商库存消化周期延长;2)经历前面的干旱/水涝,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下滑导致用肥积极性降低;3)小氮肥对尿素替代率提升至15%。某山东复合肥企业采购总监坦言:"现在采购尿素就像接飞刀,谁也不知道底部在哪里。"
3、出口困境:国际招标难解国内困局
印度9月招标的464.7美元/吨到岸价,看似为国内市场提供喘息机会,实则暗藏三大制约:1)人民币汇率波动吞噬利润空间;2)国际尿素市场持续低迷,叠加价格持续下跌,中东、波罗的海货源似乎更有性价比;3)国内尿素出口仍实行配额制与出口指导价格,实际出口量仍然限制于配额与价格是否能被市场接受。
4、库存堰塞湖:上下游的囚徒困境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全国尿素企业库存已达121.42万吨,较上一同期增长1.65万吨。港口中小颗粒库存约62.09万吨,环比增长3.48%。这种"上游不肯降、下游不敢接"的僵局,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价格每下跌100元/吨,下游观望情绪就增加一成。某西北尿素贸易商的库存账本显示,7月至今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30万元,相当于全年利润的70%。
5、尿素价格:1600元/吨背后的供需博弈与破局探讨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尿素行业正在经历类似2015年钢铁行业的去产能阵痛。可能的转机出现在:1)秋季肥需求延迟释放带来的阶段性补库;2)气头尿素企业冬季限产,预计影响日产3万吨;3)出口政策动态调整。但根本解决方案仍在于:1)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落后产能;2)建立产能置换交易机制;3)推动增值尿素等差异化产品升级。
综合而言,当尿素价格击穿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线时,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重构产业格局的契机——唯有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升级,才能让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走出周期性困局。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在"旺季不旺"的预期下,保持现金流安全或许比追逐市场底部更为明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