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草铵膦在农化市场上掀起一波惊人的“价格狂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其单价从每吨10万元急速攀升至38万元,涨幅高达3.8倍。那一时期,它因价格高企而被行业冠以“神话”般的地位,让许多采购方望而却步,可谓“一货难求”。 然而市场从无永续的繁荣。随着抗性杂草问题日益突出、替代产品不断涌现,以及产能持续扩张,草铵膦在短短三年内便遭遇断崖式下跌,彻底告别辉煌时代。 目前,其市场价格已跌至历史新低,仅报4.5万元/吨,虽然截至8月底小幅回升至4.7万元/吨,但与38万元/吨的顶峰相比,跌幅仍高达88.16%。从昔日的明星产品到如今屡屡“腰斩”的普通品类,草铵膦经历的这一轮剧烈波动,不禁让人质疑:它到底怎么了?
草铵膦作为一种灭生性除草剂,由赫斯特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2007年前后在中国市场正式推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引起氮代谢紊乱和氨积累,导致叶绿体解体、光合作用受抑制,最终使杂草死亡。
作为全球第二大灭生性除草剂,也是此前增长最快的非选择性除草剂品种,草铵膦凭借杀草谱广、不伤根系、速效性好、对抗性杂草(如牛筋草、小飞蓬)防效较好等优点,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 2018–2025年草铵膦价格走势一览
注:数据来源于民间市场报价,2025年数据统计截止至8月底。
从2018年至2025年8月的价格曲线可以看出,草铵膦市场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波动特征:
2018–2019年:价格从19.5万元/吨起步,整体呈震荡下行趋势,尽管中途曾有反弹至18.5万元/吨,但大方向继续走低,至2019年部分时段已下探至10万元/吨,该阶段价格在10–20万元/吨之间反复波动。
2019–2021年中:价格止跌回升,进入缓慢但持续的上涨通道。从10万元/吨开始阶梯式爬升,陆续突破13万、15.5万、19万元/吨等关键节点,为之后的暴涨埋下伏笔。
2021年中–2022年初:行情迎来“疯狂”拉升。从约20万元/吨急速上涨,连续突破25万、30万元/吨大关,最终于2022年初冲上38万元/吨的历史最高点,实现近乎翻倍的惊人增长。
2022年初–2023年:价格开启“雪崩式”回落。从峰值迅速下滑,一度跌至30万元/吨以内,之后虽有小幅反弹至26万元/吨,但大势仍向下,2023年时已下探到14.5万元/吨左右,跌势又急又猛。
2023–2025年:行情继续阴跌,进入“慢熊”通道。价格从14.5万元/吨一路缓步下行,陆续失守10万、6万元/吨关口,最终在2025年触及4.5万元/吨的超低位。与历史高点相比,价格缩水近九成,彻底退回“普通除草剂”的平淡现实。
近期,国内厂家出现改建草铵膦生产线生产精草铵膦的现象:
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立本作物全资子公司)计划将原年产50000吨草铵膦项目中的3个车间改建为年产20000吨精草铵膦生产设施。
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从化工跨界农药,继布局建设草铵膦项目后,拟再投1.5亿元新建6万吨精草铵膦生产线。
在减量增效政策、百草枯禁用替代及耐草铵膦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多重驱动下,精草铵膦(L-草铵膦)被业界视为草铵膦行业“第二增长曲线”。根据QYResearch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31.17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42.6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
除了市场供需与产能扩张的外部因素,草铵膦本身在使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多年推广,杂草抗性持续增强,尤其在对小飞蓬、牛筋草等顽固杂草的防效上明显减退,导致农民不得不增加用药次数与剂量,既推高成本,也加重环境压力。与此同时,草甘膦、敌草快等替代产品凭借更低价格或更稳定性能不断抢占市场,进一步挤压草铵膦的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精草铵膦”(L-草铵膦)作为新一代产品逐渐兴起。普通草铵膦是L型和D型异构体的混合物,但只有L型具有除草活性。精草铵膦的除草效果约为普通草铵膦的1.8倍,可实现药效提升、用量减半,虽然当前价格较高,但使用成本更具优势。
此外,精草铵膦的推广符合农药减量增效政策,能减少无效体D-草铵膦的排放,降低环境负担,代表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未来随着精草铵膦应用的普及,或将对普通草铵膦市场格局带来进一步冲击与重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