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植物病毒病,还没有像防治细菌和真菌病害那样有效的化学药剂,所以一旦发病,很难彻底治愈,这也使得病毒在植物群体中更容易积累和传播,导致呈高发态势。


病毒病在植物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没有特效且完全铲除的药物,也就引起“谈毒色变”。

“病毒病可防可控不可治”是目前业界公认的说法,所以病毒病重在提前防控。
植物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复制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病毒株系。这些新株系可能具有更强的致病性、更广的寄主范围或更高的传播效率,从而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更加难以控制。等病毒病在棚内全面爆发,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还会引起无法估量的损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呢?
1.品种抗病性差:不同的植物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品种自身抗病毒能力较弱,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更容易被病毒侵染发病,从而导致病毒病高发。株型健壮的品种就比细弱的品种在抗病毒病的能力强,这也是樱桃番茄釜山88品种淡出种植户视野的主要原因。

2.田间管理不当:土壤条件差、施肥不合理、浇水不科学、杂草丛生等田间管理问题,都会削弱植物的长势和抗病能力,为病毒病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土壤黏重、板结、贫瘠、盐渍、酸化等,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使植物抗逆性降低;大量使用氮肥、有机肥使用不足、微量元素匮乏等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导致植物营养失衡,生长不良,增加病毒病的发病风险;长期干旱或积水积涝的浇水方式,也不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长,容易加重病毒病的危害。

3.连作障碍:长期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植物,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同时也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如造成某些中微量元素的严重缺失;根系分泌物的长期积累影响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得植物更容易感染病毒病。
三年疫情,给了我们在防范病毒上的一些经验和参考,也使我们在病毒面前不再恐慌。现在放开两年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浮出水面也让我们愤慨,审视过去不难发现有人为了发财一直在欺骗愚弄着我们。

封控放开了,一小段时间的疯狂后反而太平了。

封和放,无不需要把控一个节点。

病毒病是会传播的,所以一直都是按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来主导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步措施也为人们所熟知,病毒病可防可控的说法也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发现病毒毒株,一拔了事、简单粗暴却不失是最直接有效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就是杀灭传播病毒的害虫了,如番茄、辣椒上的白粉虱、瓜类上的蚜虫等;剩下就是保护未染毒的正常植株了。

每个大棚就是一个小空间,每个大棚也是一个小气候。所谓封,比如设置防虫网禁止外来虫害进入传播、然后悬挂粘虫板、喷药消灭棚内有限害虫等;田间作业对外来用具专门消毒、工作人员发放新手套等,减少交叉感染都是封。而有人误以为不开前风口就能减少病毒病的发生机会,结果谬之千里。
所谓放,就是确定棚内看不到传播害虫之后的放开式管理。加强营养的补充、保持健壮的植株以增强抗性。棚内的“疑似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都可能存在,农户不是专家,也没有专业仪器来检测是否为真的病毒病,那就不妨观察一段时间。但必须确保没有白粉虱之类的传播害虫泛滥,因为病毒病的初始传播非常慢,诸如缺素或激素中毒看似病毒的症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病毒病的范围会非常小,以此来进行区分。

病毒优先侵染弱株
防范病毒病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植株的抗性增强。不从土壤肥料入手养好地养好根,神药也不会解决你的根本问题。人善受人欺,株弱遭病戏,被病害折磨死的永远是老弱病残。

如果说病毒病与气候有关,为什么有的棚一棵病毒株也没有?为什么越是老棚区患病就更严重?自查一下你都用了什么肥,平时的管理有没有问题吧!

为什么一些药和肥喷上或冲上很有效?
一些抗病毒药剂能够干扰病毒的核酸合成。例如,核苷类似物类药剂,它们的化学结构与病毒复制所需要的核苷相似。当病毒在植物细胞内进行核酸复制时,这些药剂会被错误地整合到病毒的核酸链中,从而中断病毒核酸的正常合成,阻止病毒的进一步繁殖。

还有些药剂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植物激活蛋白类药剂就是通过激活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当植物接触到这种药剂后,会开启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如产生植保素、酚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增强植物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钝化病毒的药不少,但真正杀灭病毒的药却没有。很多也会添加一些生长调节剂来进行促长,但大都是一时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你认为的病毒病根本就不是病毒病这一说呢?人家不说的严重些,你怎么狠下心来买单呢?地是自己种的,收多收少在自己,粗放式管理不注重养棵养地,等得病了你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杀罢了。

做农业,越少的外来干预你的收入越多。摆弄好一方土,然后按照作物需求的温度、光照、水分给予补充,越贴切自然,作物越健康。根坏了,株弱了,植株难以自我调节应变机制,就挡不住病了。

点赞(85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