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但市场上的肥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民朋友贪图便宜的心理,设下各种陷阱。以下是8种常见的劣质肥料陷阱,农民朋友们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一、“游商”坑农
一些不法商贩打着“最高科技产品”的旗号,走村串户,利用执法机关上班前或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忽悠”销售。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售肥料、种子等,但这些产品往往质量不过关。
对策:细心观察,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科技产品”。

二、“低价”骗农
一些商贩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农资,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产品往往存在“短斤少两”、“含量不足”或“伪劣假冒”的问题。

对策: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产品要保持警惕。


三、“专家”忽悠
一些自称“专家”的人,打着“某某农科院”、“某某研究所”的名义,现场推广销售农资产品,但他们的推荐并不一定能给农民带来好的收益。
对策:核实“专家”的背景和资质,谨慎购买。

四、“赠奖”设套
一些经销商将积存滞销的肥料、种子进行“改头换面”,利用农民“贪便宜”的心理,采取“以赠奖促销”的办法。
对策:警惕赠品,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赠品。

五、“名牌”下乡
一些部门不负责任地出售评比“农资评奖牌”,一些“农博会”乱举办有偿评奖活动,这些“名牌”并不是农民真正认可的。
对策: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产品的真实性。

六、“假广告”欺骗
假劣农资广告充斥媒体,让人真假难辨。农友在选购时千万不要只认“广告”。
对策:不要完全依赖广告来选择产品。

七、“托儿”演双簧
一些不法分子组团“骗钱”,发挥“托儿”的作用,现身说事或现场购买。
对策:对于现场购买的“托儿”,要保持警惕。

八、“村干部”推销
一些农资厂商利用村干部的威信,在村里推销肥料、种子或农药。
对策:了解产品的来源和质量,不要仅仅因为村干部的推荐就盲目购买。

总之,小编提醒农民朋友,面对“免费午餐”要警觉,不要贪小便宜。在购买农资时,一定要看是否有正规的营业执照,一定要索要供货发票。同时,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点赞(12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