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行业人士预测,今年包括明年开业的农资大零售,未来一年存活率不会超过50%。
一、疯狂的农资大零售
一场没有硝烟的“面积大战” 正在上演。
你2000平米,我就扩到3000平米;他敢建5000平米,马上就有人喊出“万平卖场” 的口号。面积成了衡量农资店实力的唯一标准,仿佛场地越大,生意就越红火。
农资大零售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了整个农资圈。
事实上,农资大零售的迅猛发展,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资产品的价格不断被压低,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另一方面,大零售模式带来的高昂运营成本,如场地租金、员工工资、库存积压等,都成为了压垮企业的沉重负担。
二、农资大零售的三大主力军
农资大零售的主力军,主要由传统经销商转型、中小型厂家下场以及厂家与经销商联合组成。这三大势力,各有千秋,却也各怀心事。
传统经销商渴望通过转型,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拥抱新的市场机遇;中小型厂家则希望借助大零售的平台,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与品牌提升;而厂家与经销商的联合,则试图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农资大卖场。
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模式,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转型不易,下场更难,联合也并非万能。在农资大零售的竞技场上,没有谁能够轻易获胜。
三、农资大零售:被看衰的背后
“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见过因为场地大而成功的企业。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农资大卖场,打倒农资爆利。这又是资本引眼球的噘头!现在的农资哪还有爆利?经过多年的市场化竞争,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大零售这个坑谁去踩,大批发求量利润可以降到最低,小零售多布点多销量相对小,利润率相对高点。”
“农资大零售结局,有可能老婆都赔进去!”
四、农资大卖场的乱象与危机
中海化建于志海这样说:
抖音、快手、视频号、公众号等平台上的农资大卖场,如今如雨后春笋般扎堆涌现,一时间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但细想之下,这般“燎原”的结局,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失控的熊熊大火,最终落得难以收拾的境地?如今的农资大卖场,早已偏离了最初的核心定位。
不少卖场一味追求“三大”——面积大、仓库大、规模大,可这“三大”带来的,却是运营成本的无限攀升:场地租金水涨船高,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库存积压更是占用了大量资金。这显然不是一个积极的兆头,更非行业健康发展应有的现象与趋势。
市场向来会给盲目扩张者以教训。可当利润撑不起大卖场的运营时,总有人会铤而走险——如今这些扎堆出现的农资大零售、大卖场,他们的产品真能对得起果农的信任吗?
倘若执法部门真正深入监管,恐怕不少卖场倒不是因利润难以为继而关门,而是会栽在质量问题上。现在很多农资店、大卖场,早已不满足于偷减含量,而是在明目张胆地做“伪含量”产品——这种对核心质量的公然背离,比单纯的偷工减料更具迷惑性,也更伤行业根基。
这样的乱象若持续下去,不仅会坑害依赖农资的农户,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在信任崩塌中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本段节选自2025AMS首届农资大零售同学群于志海观点)
五、农资大零售的未来之路
面对农资大零售的危机与挑战,我们不禁要问:农资大零售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
首先,农资大卖场必须回归初心,坚守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的核心价值。只有真正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与信任。
其次,农资大卖场需要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最后,农资大卖场,不要盲目追求面积,适合就是最好的。场地不在大,够用就行;产品不在多,适用则灵;关键是要有懂技术、能服务的团队,能为农民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我相信,行业人士预言的“一年内存活率不超过50%”,不是危言耸听。
这场50%存活率的洗牌,洗的从来不是规模,而是对农业本质的认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