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国内钾肥价格虽呈现下行趋势,但实际成交价并未跌破所谓的市场销售价格,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钳制大贸流通:国家调控政策对进口钾肥销售渠道的约束,导致货源释放节奏受限;
2)结构性缺货:部分品种(如62钾)供应持续偏紧,局部市场甚至出现“有价无货”;
3)边贸合同未签前的涨价预期:9月末市场曾传言“边贸价格将上涨”,部分贸易商惜售观望,进一步加剧流通紧张。
然而,老挝钾的进口增量并未缓解市场压力,其价格已跌至3030-3080元/吨,成为价格体系的“短板”。而进口62%白钾虽维持量少价稳,但需求端疲软已显,为后续市场埋下隐患。
而随着10月份中俄边贸合同的签订。从量上加强了一丝底气,然而却在价格阻止了这一趋势,这也就再次给62%主要需求商增加了压力。无论是企业建库还是贸易商建库,都想越低越好,都想抄钾肥的底,所以在钾肥下跌时更多是等待观望,谨慎出手。
所以进入10月份,这3件事或将成为钾肥的重要支撑:
第一,东北地区边贸货已出现外流。
截至目前,目前价格最低的区域要属东北了,随着边贸过货量的增加,以及本地需求的低迷,给本地供应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价格出现了回跌,为其外流提供了机会。而反观南方,在港口补充量有限的情况下,南北之间的价格出现了200元的差距。
第二,政策虽未动,但意向已明确。
虽然政策端还没有明确的指示,但大贸货源的销售动态已释放“稳价”意图。政策端的潜在干预或成为市场下跌的缓冲垫。
第三,港存货源偏低,大贸停价现象仍存。即便是当前部分品种库存普遍不高,而市场流通更是偏紧,市场对其需求也是刚需,所以价格也就相对坚挺。
所以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如果供需角度去看,供应增加,而需求仍没什么起色,市场仍有下跌的风险。但从贸易角度去看,这也是钾肥寻底的过程。但对于国庆假期前后国内钾肥市场来说,或延续“量跌价稳”的僵持状态。真正的变局需观察三要素:政策动向、边贸到货节奏及下游备货信心。在此背景下,“谨慎观望”仍是主流策略,而“抄底”时机或将出现在价格与预期的错位时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