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农资行业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上有关“三农”话题,播放量已破万亿,抖音、快手上农技号粉丝过百万的账号层出不穷;另一方面,90%的农资企业官方账号却陷入“三低”困境——低流量、低互动、低转化。
这些年,很多农资企业在新媒体上投入不菲——砸钱招团队、买流量、做直播,最后却发现:“视频发了几百条,点赞很少过两位数;直播做了几十场,‘场观’很难过500。”几年下来,累计投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大都打了水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答案直指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变量”,那就是创始人IP的缺位。
一、90%农资企业新媒体“失灵”的五大症结
这两年,笔者先后走访了山东、河南、广东、江苏、陕西等地十多家年营收在1亿以上的农资企业,发现他们新媒体“失灵”并非因为缺钱、缺人,而是掉进了5个共性陷阱:
第一个陷阱:外行指挥内行
老板让推广部负责人或市场部负责人兼管新媒体,把新媒体当作“发传单”,用拍广告片的思维拍摄短视频。这种“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导致企业很难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更难在内部选拔培养人才。
第二个陷阱:重战术轻战略
在绝大多数农资老板看来,新媒体就是一个传播或销售的工具,是传统销售体系的一个补充,很少有企业把新媒体上升到战略高度。这导致企业在新媒体运营上缺乏足够的定力和耐力,很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第三个陷阱:急功近利
有的老板要求“3个月涨粉10万”,有的老板要求“半年带货1个亿”,甚至有个别老板刚启动新媒体就喊出“线上销售额10亿”的宏大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和新媒体的“长期主义”属性背道而驰。
第四个陷阱:产品至上
农资企业做新媒体的典型特征是喜欢站在企业和产品的角度,进行自卖自夸式营销。这种产品至上的传统思维和新媒体倡导的用户思维格格不入。
第五个陷阱:创始人隐身
作为企业创始人的老板,还是习惯于躲在幕后运筹帷幄。创始人远离一线,不能身先士卒,把新媒体重任甩给高管或员工,这是绝大多数农资企业做不好新媒体的根源所在。
二、两个“跨界样本”给农资行业带来的启示
作为半路出家、手机和汽车领域的新人,雷军是中国企业家打造IP的典范。雷军通过打造最懂用户、最有亲和力IP人设,全国粉丝过亿,小米也因此获得了累计价值过千亿的免费流量,这让小米在手机和汽车两大领域取得了让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新东方教育一夜之间市值蒸发385亿,整个集团面临“灭顶之灾”。这时作为创始人的俞敏洪挺身而出,积极拥抱新媒体打造个人IP,最终带领东方甄选团队,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低谷,实现凤凰涅槃。
通过以上两个“跨界样本”,大家可以看出,在企业重大变革期,创始人亲自下场打造IP,无疑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回报最高的破局之道。
三、农资创始人IP的三重杠杆:流量、信任与溢价
1. 自带流量的“话题发动机”
农资企业创始人天然拥有“故事富矿”:接待政府领导、参加行业或企业会议、与技术专家或研发团队交流、培训员工、下地试验,每一条都是可剪辑、可传播的“干货”。当这些碎片内容被拍成 15或30秒短视频,就会形成持续不断的话题池,平台算法会自动把内容推给最匹配的渠道商或种植户,从而实现产品和品牌的持续曝光。
2. 强化信任的“人格化背书”
农资产品属于“高信任成本”品类,一旦用错风险巨大。比起冷冰冰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种植户更愿意相信“活生生的人”。当企业创始人出镜讲解配药比例、亲自示范无人机飞防,就等于把个人的声誉压在了品牌信誉上——“老板敢露脸,产品肯定不敢造假”。这种人格化背书,把交易从“价格博弈”变成“信任投票”,既能缩短种植户的决策链,也能降低渠道商的赊销比例。
3. 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情感溢价”
当产品本身很难做出差异时,创始人故事就是最好的“附加值”。褚时健把橙子卖成“励志橙”,价格翻倍仍然供不应求。同理,当农资老板把自己从“卖化肥的”升级为“帮农民增产增收的专家或顾问”,就能让同样含量的肥料实现溢价销售。
2025年,农资竞争已从“产品”的维度上升到“人”的维度。化肥产能过剩、种子同质化、农药专利到期……当产品红利消失之后,所有的竞争终将指向“人”。
未来的农资龙头企业,不再只是“销量第一”,而是“第一个被农户想起的人”。这个人,只能是创始人自己。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农资行业的风口,不是短视频,不是直播,不是AI,而是“用户终于有机会认识背后那个懂技术、懂庄稼、懂土地、懂农户的你”。
农资老板们,该从幕后走到台前了,也许下一位“农资界的雷军”就是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