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肥料行业的蓬勃发展,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制定更为科学、高效的测定方法标准,已然成为推动肥料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4 年第 17 号和第 22 号公告,2025 年,一系列肥料国家标准完成更新并正式实施。这些标准的调整,将对肥料的生产、检测以及使用产生深远影响。


钾,作为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三大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更是复合肥产品的核心养分指标。现行的 GB/T 8574 - 2010《复合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已沿用了 15 年之久。在这 15 年间,肥料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产品类型不断涌现,对钾含量测定的精准度与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新标准的发布,及时回应了这些需求,新增了超声提取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流动分析仪法等前沿技术。这些新方法犹如为检测工作装上了 “加速器”,不仅操作便捷,而且在准确度、精密度上表现卓越,适用性极为广泛,能够大幅压缩检测周期,为肥料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


缩二脲,这个在尿素生产过程中悄然产生的有害副产物,如同隐藏在肥料中的 “杀手”,一旦含量过高,便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由于尿素是肥料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供氮原料,因此,严格把控复合肥产品中的缩二脲含量至关重要。GB/T 22924 - 2008《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实施 17 年后,终于迎来了重要修订。新标准明确将高效液相色谱法确立为仲裁法,并对该方法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了优化与完善。这一调整,无疑为准确测定缩二脲含量提供了更为可靠的 “标尺”,有助于从源头上保障肥料产品的安全性,守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环境。


再来说说硫元素,它既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提供支撑,同时又像一把 “双刃剑”,过量的硫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植物生长的阻碍,不仅会对植物个体造成伤害,影响其茁壮成长与最终产量,长期来看,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土壤生态问题。例如,高硫含量的肥料持续使用,会逐渐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原本稳定的结构,影响土壤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进而打破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科学、精准地测定肥料中的硫含量,GB/T 44341 - 2024 这一全新的肥料总硫含量测定方法标准应运而生。该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总硫含量在 0.1% - 97.0% 区间内的固体肥料、液体肥料,还是各类肥料原料,都能依据此标准进行准确检测,为肥料中硫含量的测定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这些新标准的正式实施,执行 GB/T 15063 - 2020《复合肥料》、GB/T 21633 - 2020《掺混肥料(BB 肥)》、GB/T 18877 - 2020《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标准的肥料产品,在检测环节需要格外留意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正确运用新的检测方法,不仅是确保肥料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关键,更是推动整个肥料行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高质量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农业生产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肥料作为农作物的 “粮食”,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根基。2025 年肥料国家标准的更新实施,恰似一场及时雨,为肥料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规范。我们期待,在这些新标准的引领下,肥料行业能够不断创新发展,为农业丰收、生态友好贡献更多力量。

点赞(26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