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已有三家“国字头”企业先后踏入钾肥领域:2月8日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5月6日紫金矿业完成对藏格矿业的控股,到7月21日中国国投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是国家在战略资源安全和产业升级上的重要布局,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战略资源安全的强化。钾肥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而国内对进口钾肥一直有一定依赖。这三家企业的行动,正是通过整合察尔汗盐湖这类核心资源来夯实国内供应基础;像紫金矿业,就借着控股藏格矿业的契机,切入了老挝的钾盐项目,慢慢搭起“国内保供+海外补充”的体系,以此应对全球供给可能出现的波动。
其次是产业升级的加快。企业在技术上有新突破,比如尾盐提锂等技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紫金矿业控股藏格矿业的资本运作,也成了“国资控股、民资参与”的一个例子;加上绿色转型的推进,整个产业正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再就是全球资源博弈中的突破。国内产能扩大后,在国际定价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企业也不再只卖原料,而是往“卖解决方案”的方向延伸产业链;同时借着东南亚的基地,提前布局新兴市场,这也在慢慢改变国际寡头主导的格局。
最后是体制创新的实践。2月成立的中国盐湖工业集团,用央地合作的方式把“央企技术”和“地方资源”结合起来;5月紫金矿业控股藏格矿业,通过混改既保证了控制权,又保留了活力;7月刚成立的中国国投实业,则把重心放在钾肥主业上,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能为其他战略资源领域的改革提供借鉴。
说到底,这一系列布局其实是中国在全球资源体系里的角色转变——从钾肥进口大国,慢慢向规则制定者靠近,也给其他战略资源领域趟出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