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1日,农业农村部“一品一证”新政将正式落地。重要一点,就是一个农药登记证只能对应一个商标。这对乱象丛生的农药行业,是猛药去疴,也是重获新生的机会。

为啥要改?太乱了!

以前乱得很!一张农药的“身份证”(登记证),能被几十个不同牌子、不同包装的产品共用。说白了,就是“套牌”。卖农药的老板都吐槽:“货架上看着五花八门的除草剂,翻过来看背面的身份证号,嘿,全一样!” 这就坏事了:

  • 假货劣货满天飞: 小作坊随便贴个牌就能卖,成本低,把正经好货挤得没活路。

  • 农民吃亏: 买到效果差的、甚至有害的农药,钱白花了,庄稼可能也毁了,出了问题还找不到是谁造的,只能认倒霉。

新规怎么治?

新政一落地,全国10万款农药产品里,预计8万款得退市。1700多家农药厂,上千家靠倒卖登记证生存的“证件贩子”小厂会被淘汰。关键是,每瓶农药必须标明原药来源和生产厂家,相当于给农药装上“溯源二维码”。山东的种植户说:“以后买药心里踏实了,出了问题能找到源头。”

大厂趁机扩张。一些龙头企业都在扩产,绑定大客户。经销商也纷纷转向和正规大厂合作,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转型有多痛?

但执行起来不容易,有人想钻空子。河南就有企业盘算:“持证厂做500毫升标准装,我就做600毫升;他们用蓝标签,我就用红的;标签上画老虎还是老鹰,总不犯法吧?”这反映了监管要更细。

更头疼的是成本。新规要求标原药登记证号,原药厂话语权变大了。江苏一家制剂厂诉苦:“换次原药供应商,光重新备案标签就多花上万块。”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农民。加上草甘膦、百草枯等原药价格本身就在猛涨,农民负担加重。

痛,但值得!

尽管有挑战,好变化已经开始。湖南的水稻区,经销商老张的货架明显清爽了:“以前代理20多个杂牌,现在只敢卖那些大厂货。选择少了,但再没出过药效问题。”这就是行业走向规范的苗头。

  • 市场在净化: 湖南的水稻区,经销商老张的货架明显清爽了:“以前代理20多个杂牌,现在只敢卖大厂货。选择是少了,但药效稳定,再没扯皮纠纷。”这就是市场走向规范的信号。

  • 监管在完善: 据透露,未来可能对标签图案也实行备案管理,并严厉打击“假转让商标、真借用证件”的把戏。

  • 观念在转变: 正如专家所言:“大改革都有磨合期。等农民从认包装图案转向认生产企业品牌,等企业从比谁牌子多转向比谁质量好、技术强,中国农药产业才算真正脱胎换骨,升级成功。”

总之,这场大洗牌肯定疼:小厂要转型求生,农民短期买药更贵,经销商得重新找货源。但长远看,它能把农药市场从“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扭转到“良币主导”的正轨,为我们的粮食安全打好基础。当最后一个套牌农药消失,行业才能真正健康起来。

点赞(41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