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一品一证”新政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一个农药登记证仅对应唯一商标标识,彻底终结“一证多品”的行业乱象。与此同时,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7月24日启动“正风治卷”三年行动,严打隐性添加、非法生产和低价倾销,进一步推动行业洗牌。政策组合拳直指行业沉疴,也悄然拉开了农药涨价的序幕。

供给侧的剧烈收缩正成为此轮涨价的核心引擎。政策落地后,全国约10万款农药产品中,80%将面临退市,1700余家农药企业中的1000余家依赖证件出租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供给缺口已开始显现:草甘膦价格自5月以来上涨3000元/吨至2.6万元/吨,行业毛利率由负转正至2.54%;更惊人的是百草枯,年初至今价格飙升近50%,从10300元/吨暴涨至15000元/吨。随着渠道商加速囤货与登记资源争夺白热化(2025年上半年登记量达2291项,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惜售情绪弥漫市场,供需天平持续向卖方倾斜。

多重市场因素正与政策形成共振,进一步放大涨价效应:

  • 极端天气全国洪灾导致2300万亩农田补种,除草剂紧急采购量激增40%,直接拉高百草枯需求;

  • 生产扰动高温引发阿维菌素、甲维盐等原药企业集中检修,齐鲁、泰益欣等头部企业暂停报价,加剧供给紧张;

  • 成本压力原料甘氨酸、黄磷价格因环保限产飙升,叠加国际物流费用上涨,倒逼利尔化学、中旗股份等企业将氟草烟价格上调15%;

  • 全球联动美国解禁麦草畏带动海外需求复苏,巴西成中国农药出口新增长极,1-6月除草剂出口量同比增14%;

行业格局重塑中,头部企业正掌握定价权。坐拥千余登记证的“证霸企业”如诺普信、美邦集团,凭借资源壁垒构建护城河;草甘膦龙头江山股份新增产能即将释放,预计价格每涨1000元/吨可增厚年利润约2亿元扬农化工则以2万吨麦草畏产能绑定拜耳等国际巨头,享受全球需求回暖红利。随着经销商从多品牌铺货转向绑定大厂抢货,渠道议价能力削弱,涨价动能正沿产业链逐级传导

总之,农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涨价去产能”的深度变革。短期看,供需错位叠加成本抬升,农药价格普涨已不可避免,部分热门品种涨幅或达30%-50%。长期而言,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创新投入加大,农药价格中枢将永久性上移,最终形成“高合规成本—高质量产品—高品牌溢价”的健康生态农户虽需承受短期成本上升,但换来的是更安全、透明、高效的农业生产环境——这场阵痛,终将成为中国农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点赞(32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