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国内钾肥市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价格从6月中旬的急速攀升,到7月中旬的显著回落,短短一个月内波动幅度高达450-580元/吨。这种戏剧性波动背后,是市场供需双弱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以及政策调控与市场情绪的多重博弈。
一、市场波动背后的驱动因素
1. 供应端:惜售控货与进口减少
6月份国内氯化钾进口量仅为65万吨,环比下降33.02%,导致大贸易商在6-7月中旬选择惜售、停售,市场流通货源持续萎缩偏紧。国产钾方面,7月份青海部分工厂进入检修阶段,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港口库存缓慢消化,新到货源多进入保税区,货源集中度较高,贸易商及厂家受供应偏紧影响心态坚挺。
2. 需求端:弱现实与强预期博弈
尽管秋季备肥刚需启动,复合肥企业开工率逐步回升,但终端需求仍显疲软。农产品价格低迷导致农户用肥投入谨慎,对高价肥抵触情绪浓厚,多数经销商观望为主。此外,氯化钾高价位影响下,下游复合肥厂对钾肥等原料的采购较为谨慎,多随采随用为主。
二、市场调控与价格回归
1. 官方干预:稳定市场预期
随着国内钾肥价格上涨过快,涨幅巨大,且正值淡季,官方多次出手调控,发布联合放货倡议、学习尿素每日发布销售价格等举措,使得氯化钾行情再次掉头走跌。这些措施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防止价格过度波动。
2. 供需基本面:理性回归
当前钾肥市场供需双弱的格局并未改变。供应端虽有限制,但需求端的疲软抑制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业内人士认为,钾肥市场将向着供需基本面理性回归,短期大涨的预期已基本落空,价格更多在成本线附近徘徊。
三、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当前,国内钾肥市场呈现供需双弱态势,价格走势分化明显。进口氯化钾方面,港口库存持续下降至200万吨以下,骨干企业低价放货加速去库存,62%白钾主流报价维持在3150-3400元/吨区间,部分小型贸易商因前期高价进货,出货价格偏高且陷入僵持。硫酸钾市场延续弱稳格局,厂家报价虽维持前期水平(52%粉出厂价3950-4000元/吨),但高价成交寥寥。受原料氯化钾价格波动影响,企业出货不畅,库存压力逐步累积。市场整体成交清淡,大型贸易商直供下游工厂为主,小型贸易商因成本差异报价混乱,观望情绪浓厚。
整体来看,7月钾肥市场的高位震荡反映了当前供需双弱的本质特征。尽管短期内价格可能维持高位,但随着官方调控和供应端的逐步改善,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预计未来国内钾肥市场将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企业需通过资源控本与产品升级来应对市场变化,同时关注国际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