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钾肥市场迎来深度调整,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价格体系正加速回归合理区间。市场呈现"氯化钾领跌、硫酸钾僵持"的差异化走势。

一、氯化钾价格受政策显效引领理性回归

当前,国内部分大贸响应保供稳价政策,采取"量价双控"策略有序放货。数据显示:60%老挝钾市场价格回调至3050-3350元/吨,港口62%白钾市场价格回调至3150-3450元/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呈现"三级分化"特征:第一级,大贸企业适量放货并表面执行指导价格;第二级,中型贸易商报价存在50-100元/吨溢价;第三极,小型经销商仍在消化3500元/吨以上的高价库存。

二、硫酸钾成本传导滞后致市场僵局

尽管原料端价格显著回落,硫酸钾市场却陷入"报价坚挺、成交低迷"的困境。目前曼海姆52%粉出厂价维持在3900-4100元/吨,但实际成交多跌破4000元心理关口。目前曼海姆硫酸钾行业平均开工率降至54%左右,造成这种"价格黏性"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生产成本核算存在1-2周的滞后周期。第二,厂商面临前期高价原料库存压力。第三,下游抵触情绪导致"有价无市"。

三、短期国内钾肥市场仍维持理性回归

当前国内钾肥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氯化钾价格持续下行,市场格局呈现明显分化。在大型贸易商主动让利带动下,主流成交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区间。但也让市场进入"冰火两重天"的囧境。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钾肥市场正处于关键重构期,这一轮深度调整不仅是对前期非理性上涨的修正,更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重估的过程。若某一方在本轮调整率先找到新的平衡点,或使后续下行空间受限,甚至是戛然而止。因此,市场参与者需要清醒认识到,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会在短期内结束,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整体来看,当前国内钾肥市场呈现"倡议降价"与"实际控货"并行的矛盾状态,市场流通环节仍掌握定价主导权‌。若要打破这种格局,需待进口钾肥集中到港形成实质性的供应压力‌。

点赞(18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