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药使用环节中"一瓶药该打几亩地"的争议频现:农户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却发现用量仅为销售商推荐量的一半。这一矛盾不仅关乎种植成本,更涉及作物安全与生态保护。本文深度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五大诱因,并呼吁科学用药、规范经营。


1.老板想多卖药 
在农资销售环节,部分经营者通过"超量推荐"实现利益最大化。据调查,杀虫剂、杀菌剂等常规药剂成为"重灾区"——销售商常以"确保效果"为由,暗示农户加倍用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除草剂因过量使用易导致药害纠纷,反而成为行业"谨慎推荐"的特例。业内人士透露,某些非标药剂通过降低有效成分含量、压低定价,倒逼用户增加用量以维持效果,形成"低价-超量-隐性成本"的恶性循环。

2.农药可能有问题。

农药实际效果与标称值的偏差,是导致用量争议的核心技术问题。以除草剂为例,正规产品标注"每亩100毫升"即可达到防效,而某些小厂产品因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需用至150-200毫升才能见效。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数据显示,近三年抽检不合格农药中,有效成分不足占比达42%,这类产品通过"隐性加量"掩盖质量缺陷,严重损害农户利益。


3.销售商为了保证效果。
农资零售商面临"效果背书"的生存压力。某基层农技员指出:"农户用药后若虫情反复,首先质疑的是农资店信誉。"这种心理促使部分经营者采取"保险策略"——在安全阈值内适度提高推荐量。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药管理条例》实施,超范围推荐用量已属违法行为,经营者需在效果承诺与合规经营间寻找新平衡。

4.药物抗性。

长期单一用药导致的抗性升级,正迫使田间用量逐年攀升。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监测显示,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120倍,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年增30%。在缺乏有效轮换方案的情况下,农户不得不通过加量维持防效,形成"用量攀升-抗性增强"的恶性循环。


5.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错过最佳防治窗口期的现实,进一步推高实际用量。以水稻二化螟为例,卵孵高峰期用药仅需常规量,而若延误至幼虫蛀茎期,则需增加50%药量才能控制危害。这种"被动加量"暴露出基层农技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亟待构建精准的病虫监测预警体系。

农药超量使用,笔者感觉百害而无一利。从农民角度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农作物角度说,不仅有可能造成药害,而且在一些蔬菜水果上还有可能造成农残超标;从环境角度来说,农药的超量使用,只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无论如何,农药超量使用都是不好的。

点赞(32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