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农药生产大国,2024年中国农药原药产量367.5万吨,同比增长22.2%,农药销售额2613亿元,同比下降20.22%。 产量增加而销售额下降,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行导致。 中国生产的农药85%以上用于出口,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一届上海CAC展,农药馆总是比肥料馆人气旺,这是因为中国农药尤其原药在全球有定价权和影响力,而肥料没有。 这两年,笔者接触了部分做原药和做外贸的企业。 前几年,原药好做、利润丰厚、赚钱轻松,做制剂却是个“苦力活”,做原药的都不愿意做制剂,就如同现在的特肥厂家,大家都想给对方卖原料、卖增效剂,而不愿意去做渠道、不愿意下基层做推广“干苦力活”一个样。 做外贸做出口的企业,国外竞争没有国内这么激烈,如果不是三年疫情,以及如今的关税战等客观因素影响,做外贸的企业也不太想在国内卷。 毕竟如今很多做国内市场的农药和特肥企业都在想各种办法出海呢,出东南亚、出南美、出非洲……名曰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 原药企业做制剂,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但做原药与做制剂的业务逻辑完全不同:To B 与 To C 差异巨大。 做原药是To B模式,TO B适用贸易逻辑,用的是贸易思维。 做制剂(代工除外)是做渠道,是To C模式,是营销,是推广与技术服务,用的是服务思维。 如果用做原药的方法去做制剂,肯定走不通。有老板说,我一个人卖原药就能卖几千万甚至上亿,为什么卖制剂才区区三两百万元的人效?-笔者说,这位老板是完全不懂卖原药和卖制剂的区别。 当然,如果用做国外市场的思路来做国内市场,也不一定走得通。 国内市场难做,难在哪? 1.总体产能过剩,部分品种严重供大于求,市场产品高度同质化。 2.农资厂家散乱小,数量多,每一家都竭尽全力想生存下来。 3.渠道利润走低,持续的价格战,使产品之间的比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4.农资营销手段不断翻新无穷尽。 5.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高品质与低品质并存。 6.种植户以散户为主,对品牌忠诚度不高。 7.电商发达,产品价格透明化。 8.模仿手段高明,一个创新模式出来,很快就有人模仿。 9.新开的厂、新开的门店,以及农资行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多。 10.果蔬类农产品供大于求,出口量占比低,国内消费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和种植效益不稳定,影响种植户投入,进而压低农资投入成本。
原药企业要把制剂做起来,需要实现两个“转”——转变思维+转换团队。 不能用做原药的思维去做制剂,不能用卖原药的销售人员去卖制剂。 做惯国外市场的企业,要做国内市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市场环境不同 2.竞争对手不同 3.监管要求不同 4.营销打法不同 5.用户群体不同 外贸企业想做好国内市场,首先要把品牌知名度拉起来,让农资行业、渠道商群体和种植户知道有这么家公司,“酒香还怕巷子深”。其次要操作成功一两个大单品,通过大单品的销量及用户群体的扩大,来提升市场影响力。 当然,做国内制剂市场,有一位优秀的项目操盘手和一支能打的团队,这是最重要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