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上市以来,氯虫苯甲酰胺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广谱高效的特性,广受追捧,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杀虫剂,曾创造年销售额超20亿美元的行业神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该赛道,以及虫害对其抗性的加剧,昔日的“杀虫剂王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拐点。笔者认为,从制造优势的思维向创新优势转型,或许能为企业赢得发展空间。
一是从“神药”到“失效”的挑战。氯虫苯甲酰胺的广谱性犹如双刃剑,在成就市场霸主地位的同时,也因“通杀”特性加速了多靶标害虫的抗性进化。数据显示,与2023年相比,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小菜蛾等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呈上升趋势。二是非理性扩张引发市场内卷。随着2022年在中国的专利化合物到期,氯虫苯甲酰胺迎来农药登记井喷式发展。目前,我国已登记的氯虫苯甲酰胺原药产品达到45个,制剂登记突破500个,其全球年产能已飙升至20万吨,远超市场需求。疯狂扩产,导致价格雪崩。2024年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吨价下跌至11万元,全年累计下跌幅度为35.48%,是各类农药品种中下滑最快、幅度最大的品种。2025年12月,氯虫苯甲酰胺合成专利到期,或将引发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尽管目前面临多重挑战,但不容置疑的是,作为杀虫剂的标杆产品,氯虫苯甲酰胺仍是未来杀虫剂市场的核心力量。为应对产业变革的挑战,建议应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突围,用技术创新突破内卷陷阱,并在四大方向发力。二是寻求制剂创新,如开发纳米制剂、颗粒剂和微囊悬浮剂等,提高药剂的吸收效率和防虫效果;
三是丰富复配方式,增加其与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复配,如开发生化协同防控等,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四是扩展应用场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如开发地下害虫防治产品,扩展氯虫苯甲酰胺在果蔬上的登记等。
氯虫苯甲酰胺从专利垄断走向市场开放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杀虫剂大单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也为其他即将迎来专利到期的农药品种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启示着农药企业应明确技术创新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提前布局专利到期后的市场以抓住机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