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文章。


当农资厂家高举“去中间化”的屠刀,倒下的是谁?


看到了几个有意思的评论。


笑死!直销,厂家做得过来吗?


直销,看似金光大道,实则是通向死亡的不归路。


哗众取宠!我既是厂家,也是经销商。有几个厂家有这种直销团队管理能力?管直销员比管经销商轻松?人海战术早就过去了,直销员成本高得吓人


想的都挺美好,遇到天气意外,或种植大户赔钱赔急时你等着看吧!一场官司下来不叫你倾家荡产也会让你焦头烂额的了!


感觉厂家做直销,还是有难度,大户可以做,小户呢?


厂家一单挑,责任太重,农资化肥农药要负责的,没有中间商担着,很快就小纠纷不断,关门很快


农资电商的崛起,种植方式的变化,让农资厂家盯上了大户。但大户的位置,等同于代理商的位置,毕竟种植面积大,用药量还是很大的。


在东北,直销模式还是蛮火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看好厂家做直销呢?


有人说,西装革履的直销员在田埂上摔的跟头,比他们卖的复合肥颗粒还多。


当厂家亲手撕掉渠道缓冲垫,就等于把自己绑在种植大户的过山车上。


河北某菌剂企业为直销签的"技术保障协议",在法律意义上就是张卖身契——场倒春寒让2000亩果园绝收,法官判决书上的赔偿金额,精确得就像在用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当草稿纸。


某除草剂厂家被大户讹诈式索赔时,才想起经销商原来是"人肉盾牌"。更魔幻的是,某农资直销团队为冲业绩瞎承诺,跟忽悠团没有差别。


那些砸重金开发的农资直销APP,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昂贵的电子垃圾。


在鲁西的蔬菜大棚里,55岁的种植户王德发对着"智能推荐施肥方案"皱眉头,转身就给老经销商打电话:"老王,还是你来看看这茄子叶咋泛黄了?"


科技赋能的泡沫,在沾着泥土的手指面前一戳就破。


最精分的莫过于那些"两条腿走路"的厂家,白天给经销商画饼"咱们是命运共同体",晚上偷偷给大户发信息"出厂价直供",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既要又要还要"


某种企的经销商大会上,销售总监的还在台上讲着“携手共赢”,台下代理商的手机里正闪烁着"厂家直销水稻种直降30%"的促销短信。


这场直销狂欢的本质是,生产企业在存量厮杀中的恐慌性突围。


但当他们一心一意想要拿下大户时,可能忘了中国农业的基本盘仍是星罗棋布的小农户。


某行业老兵说得辛辣:"玩直销的厂家就像相亲市场上的凤凰男,既看不上柴火妞,又攀不上真名媛,最后在挑拣中把自己熬成了老光棍。"


与其在渠道形式上盲目创新,不如回归产品创新的本质——毕竟在田间地头,效果才是最好的销售语言。


最后说句公道话:能把直销玩转的农资厂家,早该去互联网行业降维打击了,直接做电商,还在农业赛道卷什么价格战?


点赞(36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