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农资暴利” 甚嚣尘上
近年来,农资行业中 “打破农资暴利” 的口号愈发响亮,频繁出现在各种农资销售场合、网络宣传页面乃至田间地头的讨论中。一些电商农资打着 “将农资价格打到地板” 的旗号,利用直播等营销手段,吸引着种植户们的目光;线下实体店也不甘示弱,纷纷喊出类似口号,试图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一现象引发了广大种植户的高度关注,毕竟农资成本直接关乎他们的种植收益。但在这一片喧嚣之下,我们不禁要问:“打破农资暴利” 究竟是真心惠农之举,还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
二、农资暴利真相探究
(一)行业微利现状
事实上,农资行业早已步入微利时代。如今,正规品牌的农资产品历经农资零售商之间的激烈砸价、串货竞争,价格已然非常透明。就拿尿素来说,基本是微利的代名词,甚至不少经销商为拉客户不惜赔钱售卖。
许多其他耳熟能详的农资产品亦是如此,价格透明不说,还得承担赊销风险,算上送货费用、田间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农资行业发展至今,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八成农资产品都成通货的情况下,“农资暴利” 已难觅踪迹。部分人觉得农资暴利,往往是因一些种植户一味追求便宜,促使部分经销商找寻价格低廉的产品。这些廉价品效果欠佳,可利润比正规产品高得多,巨大的价格落差,反倒将正规品牌映衬成了 “暴利产品”,实则不然。
(二)“暴利” 产品剖析
真正暴利的,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打擦边球的假冒伪劣农资。一些无良商家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像化肥,常见的有偷养分,标识养分高,实际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低;还有偷天换日,在标识上混淆有效含量和总养分概念,对氯离子含量等关键信息故意不标或标低。
以磷酸二氢钾为例,市面上超六成是假货,有用硫酸镁冒充的,成本仅为真品的十分之一左右,虽短期内作物有表象变化,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脱肥、减产;还有硫酸铵、氯化铵混搭激素,或正品掺假、以氯化钾等替代的情况,严重损害农户利益。农药方面,假农药有效成分不足,防治病虫害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农作物受损减产。这些假冒伪劣农资凭借极低的成本、诱人的低价,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坑害农户,破坏行业生态。
三、“打破农资暴利” 背后隐忧
(一)迎合心理的营销噱头
在农资市场中,“打破农资暴利” 口号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是不良商家的营销手段。他们精准捕捉到种植户渴望降低农资成本的急切心理,打着这一幌子,让种植户误以为捡到便宜。这些商家深知,价格是种植户选购农资的关键考量因素,一句 “打破农资暴利” 宛如 “吸铁石”,能将注重实惠的种植户吸引过来。
他们利用种植户的信息差,吹嘘自家产品物美价廉,仿佛是打破暴利的 “救世主”,实则在订单量攀升背后,悄悄赚取丰厚利润,让不明就里的种植户沦为 “待宰羔羊”。
(二)偷工减料的劣质隐患
部分高喊 “打破农资暴利” 的商家,为兑现低价承诺,不惜在产品质量上 “动手脚”。从原料采购开始,就选用劣质低价的替代品,像用低价填充物代替有效成分;在生产环节,削减必要的工艺步骤,本该精细加工确保养分均匀、药效稳定的流程被省略;助剂、溶剂也是能省则省,全然不顾这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包装或许看似精美,内里却 “败絮其中”。
最终,这些劣质农资流向农户田间,防虫治病不见效、施肥增产成泡影,让农户一季的辛勤劳作因这看似实惠的农资毁于一旦,付出惨重代价。
四、如何避雷
不管是渠道商进货还是种植户购买农资,务必摒弃片面追求低价的思维定式。不能只盯着价格标签,要综合考量产品的性价比。面对价格过低的农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权衡便宜价格背后可能潜藏的质量风险。比如面对肥料,不能仅因他价格低廉就进货,要思考如此低价,其原料成本、生产工艺是否有保障,能否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应优先选择口碑好、信誉佳的品牌产品,虽然好的农资价格或许让人心疼,但从长远看,优质农资带来的高产丰收会让投入物超所值,也不至于让你的农资店在当地口碑崩塌。
总之一句话,大大低于其生产成本的农资产品,一定是有问题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