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与乡村的农资店老板聊天时,十个有八个老板都抱怨说现在的农资生意越来越难干,产品不好卖,利润还太薄,钱不好赚。从聊天的语气中可以听出来,他们说的应该不是假话。那么,为什么基层农资店的生产越来越难做,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应该怎么办?
在农资店老板们看来,基层农资生意不好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结构变化导致需求萎缩
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的崛起,这些种地大户与散户相比,对农资产品的性价比和供应链效率要求更高。基层传统农资门店多数仍沿袭“坐商”模式,难以满足当地种植大户的集约化采购需求,导致客源不断流失。 此外,当前的农产品价格较低,导致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农户群体的年龄偏大,对农资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基层农资店专业技术人才少,普遍缺乏农技指导能力,难以提供新型肥料、低毒农药等产品方面的如施肥、测土、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配套服务,而且基层农资店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接受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在数字化运营方面能力薄弱(如电商、社群营销等),服务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种植户对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三、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农资电商和大型零售商通过价格战、短视频直播等渠道抢占市场,传统农资门店既无供应链优势又缺乏流量获取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农资越来越难卖,加速客户流失。
四、农资价格行情变化较快加剧市场风险
近年来,农资价格行情变化加快,淡季涨价、旺季降价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产品如尿素、硫酸铵等肥料行情更是忽上忽下,这些产品利润本来就很透明,卖吧赚不了多少钱,不卖吧又怕流失客户。不少农资商表示,就害怕高价进货,进了货就降价,到头来赔钱赚吆喝。还有一些厂家让提前打款,说是保底计息,但是东西卖不出去说什么都是白搭。
五、低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现在的农资产品五花八门,大小厂家明争暗斗,大厂家的产品质量有保证、价格较高、利润较低,小厂家的产品价格较低、利润相对较高但质量缺乏保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经销商也会受牵连。最让基层农资商痛恨的是活跃在乡村的“农资忽悠团”,这些团伙专门盯住爱贪图便宜的农户,以低价格、送礼品、请吃饭、听讲座等方式诱惑农民上当受骗,将劣质农资产品卖给农户,既坑了农民,也冲击了基层农资店的正常经营。
那么,问题的原因找到了,应该怎么办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细分市场,深耕服务
聚焦特定作物或种植群体(如经济作物种植户),通过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产品配套(如优质种子、深加工渠道)、信息服务等,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的收益,形成“优质农产品+优质农资”的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农资新产品迭代升级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知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作为基层农资店负责人,要不断加强对新型肥料、生物制剂等产品的了解,通过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要学会引入数字化工具(如电商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建立“新老结对”机制,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和技术支撑深度,以技能服务客户,以服务赢得客户。
三、进行差异化竞争
同质化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差异化竞争,是共同生存的竞争。基层农资店老板,要不断捕捉市场信息,寻找适宜对路的农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要开发细分市场刚需产品,避免与大型零售商正面竞争。同时,通过作物解决方案套餐(如病虫害防治+营养套餐)等,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
总之,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作为基层的农资经营者,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经营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成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