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资大零售爆火,从山东的门金农资到济宁的丰喆农资,都引来众多农资人的关注。各地农资人纷纷前往学习取经,希望能够为内卷中的农资人寻求突破。


但是依靠大零售的农资平价模式,能否满足作物的个性化服务?传统的农资夫妻店的人情世故,信任赊欠,24小时的贴身服务,送货上门的便捷,农资大零售能否做到呢?



联想到最近的美团/京东/淘宝闪购的外卖内卷大战,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商战史上价格战没有赢家。


动不动就低价倾销,获取能够获得暂时的流量红利,长期的商品硬品质和服务的软实力,才能够走得更长远。当年长虹的价格屠刀历历在目,格兰仕的价格大战也记忆犹新。


再回归到本次讨论的话题,农资大零售究竟凭什么能够长久?


目前来看,农资大零售的货源很少有一线品牌直接供货,还是通过平台,为了加快周转,采取低毛利销售。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力就会打折扣!因此,三五年过后,农资大零售就会像N年前的农资连锁一样,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就连广东天禾这样的农资巨无霸流通企业,也只是在各地建立天禾配送中心,从未涉足农资大零售,那么农资大零售凭什么可以持久呢?说白了,农资大零售就是农资内卷加剧了情况下,无奈突围的一种快消模式。


我们需要变化,需要创新,是真正能够带来本质的变化,而不是一味的低价。农资销售从来就不是一个快消品。作物从种到收的过程,好比十月怀胎,需要精心地呵护,需要全程的解决方案,更需要不计成本地个性化服务。如果做不到,农资大零售说不定又是一场资本局,浪潮过后,一地鸡毛!


山东3000平米农资超市人潮涌动,辽宁丹东200平米小店默默增长50%,农资零售的出路不在规模大小,而在深耕深浅。


山东2000平农资大零售,四川8000平农资大零售,云南3000平农资大零售....近两年全国各地农资大零售遍地开花,成为行业焦点。走进山东门金农资3000平方米的超级门店,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琳琅满目,农户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一批农资电商巨头却接连倒下——农商1停止运营,农一网股权转让,诺普信旗下“田田圈”亏损2亿元。农资大零售看似红火,实则暗流涌动。



农资大零售为何一夜爆火?



农资大零售的“大”,首先体现在规模上。传统夫妻店几十平米的经营面积,被扩张到数千平米的“农资超市”,商品品类从单一到全链条覆盖。山东、陕西等地涌现出3000平方米以上的超级门店,商品涵盖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全品类,实现农户一站式购物。


供应链的扁平化变革是第二大特征。传统农资流通中,一款化肥从出厂到农户手中要经过省级代理、市级批发、县级分销、乡镇零售四道环节,层层加价。而大零售模式与厂家建立直采体系,“砍掉中间商”让利农户,终端价格比市场均价低15%以上。


数字化运营成为效率提升的关键武器。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库存实时监控,数字化管理系统分析销售数据,为采购和库存管理提供支持。益佰农等智慧农资管理系统支持移动开单、库存自动扣减,业务员携带手机或POS机就能随车销售。


面对批发商渠道下沉、电商低价冲击、赊销成风的内卷环境,传统农资人把大零售视为救命稻草。


2025年,不解决价格战、赊销、客户流失这三道坎,许多农资店可能撑不过明年。


1

忽视三农特性,注定水土不服



农资大零售的第一个软肋,在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特性的漠视。


赊销是农资行业的生死劫。在传统农资渠道,“不赊是等死,赊是找死”已成为行业共识。农村赊销比例高达30%以上,农户早已习惯“先拿货,收成后再结账”的模式。而大零售的平价模式依赖快速周转,现款交易是其生命线,这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


极端天气和市场价格波动让农户收入极不稳定。一旦作物减产或价格暴跌,农户手中没钱,赊销账款就成了坏账。传统夫妻店靠人情关系尚能周转,而大零售的标准化管理如何应对?


技术服务的缺失更是硬伤。一位老农资人直言:“农户购买农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需要技术指导的,而农资电商恰恰在技术服务这个环节是个空白”。当作物突发病虫害时,一个电话夫妻店老板就能赶到田间,而大零售店的标准化服务如何满足这种即时需求?


辽宁丹东的“另类大零售”创始人周航点破关键:“大零售的本质是用专业服务替代渠道差价。成功者必是‘作物专家’,而非‘货架管理员’”。他在草莓、蓝莓主产区开设200㎡小店,不考核销量,只考核客户满意度技术方案解决率,反而实现每年20%-50%的业绩增长。


2

牺牲品质与服务,价格战可持续多久?



农资大零售的第二大隐患,是陷入“低毛利-降品质-缩服务”的恶性循环。


价格战已成行业绞肉机。批发商、厂家甚至电商平台纷纷绕过零售商,直接对接种植大户,给出的价格甚至比零售商的进货价还低。大零售店为维持流量,不得不持续推出低价爆品,但这把双刃剑正在伤害行业。


一线品牌集体缺席大零售供应链。出于对线下渠道的保护,知名农资企业对大零售渠道持观望态度。一位零售商发现同款进口农药,自己的进货价35元/瓶,某平台只卖13元/瓶。没有品牌产品站台,大零售只能靠二线产品或白牌商品支撑,产品力大打折扣。


服务半径与质量成反比。传统夫妻店能做到24小时送货上门、随时下田指导,而动辄数千平米的大店,服务数万种植户时必然力不从心。广西一位种植大户坦言:“即使出了问题也有个人负责,而上网买心里就没有底儿了”。农资不是快消品,一次肥害药害可能导致全年绝收,专业服务才是核心竞争力。


3

误读行业本质,农资不是快消品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大零售模式的误读——农资从来不是快消品


作物生长的地域性差异巨大。云南蓝莓与山东小麦的农资需求天差地别,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解决方案也千差万别。周航在丹东的成功,正是源于对浆果作物的极致专注:仅精选20-30个核心产品,每个SKU都经过严格验证。


农业的“长周期”特性与零售的“快周转”需求存在根本冲突。作物从种到收好比十月怀胎,需要持续的技术呵护。而大零售的考核指标是坪效、周转率、现金流,当店长为完成KPI时,谁会在意三个月后才出现的病虫害?


农资电商的集体败退已是前车之鉴。曾经风光无限的“农商1号”具有“高贵的血统”,由金正大集团、国内大型基金和中国邮政集团共同打造,最终仍黯然退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资购买是重度依赖技术服务的消费行为,单纯的线上平台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

破局之道


农资零售的未来在“深”不在“大”

当众多农资人涌向山东学习大零售模式时,行业真正的破局者正在田间地头深耕:在丹东,周航的200平米小店不考核销量,技术团队扎根浆果大棚用土。壤改良方案”“病虫害防治日历留住客户,靠技术壁垒实现50%的年增长。


在江西兴国,供销社构建“三级配送体系+集采直供模式+现代仓储基建”三位一体网络,上半年通过集采直供降低15%化肥价格,为农户节约成本31万元。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农资零售的本质:作物专家 > 销售员;解决方案 > 单一产品;客户黏性 > 短期销量


农资大零售若想避免重蹈电商覆辙,必须实现三大转变:


从规模扩张转向专业深耕。学习丹东模式聚焦区域优势作物,将员工培养成作物医生而非推销员,用技术方案替代产品堆砌。


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如胖东来商超那样重构供应链,不是简单砍价而是优化品质,将每亩种植成本降低而非产品单价。从标准化复制到区域化适配。兴国县供销社的“三级配送体系”值得借鉴:县社统筹调度-基层社区域配送-村级网点精准到户,建立48小时送达网络。


让农资销售回归农业本质


农资行业每年有近15%的店面倒闭,同时有更多新生力量进入。淘汰赛背后,是200万农资零售商中大部分人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服务能力现实。


未来的农资赢家,必属于那些离土地最近、离作物最近、服务更频繁的人。农资零售的本质不在“大”而在“深”——深扎作物、深研技术、深耕服务。当浪潮退去,唯有真正解决农户痛点的服务者不会裸泳。


大零售只是形式,扎根土地的服务精神才是农资行业不变的灵魂

点赞(12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