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人的心酸,藏在每一笔赊销单和每一次无理索赔里
一位农资零售商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又到年底了,手里就剩几千块钱,两年没回家过年了,挣的钱都进货了,货都赊给大户了,压力是真大!”
这短短几句话,道尽了无数农资店老板的辛酸与无奈。
在许多人眼中,农资生意稳赚不赔。但走进任何一家乡村农资店,老板们都有倒不完的苦水。他们最怕的,是下面这五类种植户......
风险巨大的种地大户
“谁碰种植大户谁死。”
一位经销商在与同行聊天时直言不讳。
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地大户日益增多。这些动辄经营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种植大户本应是农资店的“大客户”,却让不少老板避之唯恐不及。
原因何在?
风险与收益严重不成正比。
一位农资店老板坦言:
“和传统种植户打交道,经营风险较小。但种地大户就不同了,一旦有个小疏忽,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让我们倾家荡产。”
尤其当大户种植的是蔬菜、中药材等高价值作物时,一次药害或技术失误带来的赔偿金额,足以压垮一个小本经营的农资店。
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因除草剂药害导致的赔偿事件屡见不鲜,农资店往往难以独善其身。
不讲道理的“农闹”
比赔钱更伤人的,是没完没了的“农闹”。
有些种植户只要地里出了问题,不管是不是农资的原因,第一反应就是找农资店追责索赔。
一个典型案例令人唏嘘:
一位中药材白术种植大户在农资店采购了苯咯噻悬浮种衣剂拌种,结果田间出现大面积死苗。他认为是农药问题,因为该药登记对象是小麦而非药材。农资店老板有口难辩——当前在中药材上登记的农药本就寥寥无几,许多用法都是多年实践的结果。
在多次维权无果后,该种植户竟将80多岁的老母亲拉到农资店门口,一边闹一边哭诉,搞得店铺无法正常经营。老板无奈之下,只得赔了8000多元息事宁人。
面对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种植户,即使农资店提供的技术方案再完美,也经不起执行环节的差错。而一旦出了状况,所有责任都会被推到农资店头上。
赊销成瘾的老赖户
“今年说不赊账说不赊账,结果又赊了20多万出去,新账旧款加一起,有50多万还在农户手里飘着呢!”
一位农资店老板愁眉苦脸地说。
在农资行业,赊销已成常态。
种地大户由于农资使用量大、资金紧张,往往要求赊账。农资店不怕赊销,但害怕大户赊销——数额巨大,超出了承受范围;种植风险高,赊欠资金难有归还保证。
农资界流传着这样一段经验之谈:面对种地大户,“第一年可以赊,第二年可以看情况赊,第三年千万不能赊”。
为什么?第一年大户通常资金充足,会主动还款;第二年需根据其种植情况判断;到了第三年,大户手中的钱基本消耗殆尽,即便想还也无力偿还。
一些农资人无奈地感叹:“坏人一部分是天生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逼的。”
年底本是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节,但对农资零售商来说却是忧愁时刻。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看似生意不错,实际上货都赊出去了,钱没收回来,手里空空如也。
管理混乱的甩锅户
许多种地大户并不懂农业种植,完全依赖聘请的管理人员。而这些“打工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有限,甚至发生私自克扣农资使用量的情况。
更让农资店无奈的是,大户往往将生产过程的所有责任转嫁给农资店。当今农业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种植户用谁家的农资,谁就得提供全套农业技术指导。
一位农资店老板诉苦:“我们提供的技术方案再完美,具体落实出了问题,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但种地大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最后都成了我们的责任。”
这种“甩锅”现象在大户中尤为常见,他们往往把农资店当作免费的技术服务商和随时可追责的保险方。
恶意碰瓷的找茬户
还有一类让农资店老板闻风丧胆的种植户——恶意碰瓷的“找茬户”。
这些种植户打着赊销旗号,其实根本没打算还钱;有的不听专业劝阻,一意孤行,出了问题反怪农资店没提醒到位;更有甚者,纯粹是恶意找茬索赔。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位农资零售商苦笑着说,“如果遇到一个只想让你当背锅侠的种植户,就算身上长八张嘴也说不清。”
面对这类人,农资店往往只能自认倒霉,花钱消灾。因为他们深谙“农闹”之道,知道如何利用舆论和极端手段逼迫农资店就范。
农资老板的心声,其实朴素得让人心疼:不是不想做生意,是想要一份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不是害怕承担风险,是渴望一份合理的风险共担;不是拒绝赊销帮衬,是期盼一份“好借好还”的诚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