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农资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肥料、农药原药和制剂都出现了头部企业的虹吸效应。与此对应的,农资大店化一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趋势会来得这么迅速,这么猛烈!

前几天,笔者参加某企业的会议,听到该企业的一位区域负责人介绍,山东的某个农业县级市,农资大店化发展的非常迅速,不到20个大规模农资零售店,瓜分了这个县级市60%以上的农资份额!

2024年为例,该县级市的农资市场容量在5亿元左右,而当地有18家销售额过1000万的零售店,其中有5家过3000万,还有1家过6000万。单这18家大零售店,就贡献了3.3亿元的销售额。而当地少说也有300家以上的零售店,除了这几家头部大店,剩下的数百家中小型零售店,要么关门歇业,要么苦苦支撑。

在势不可挡的农资大店化浪潮下,普通农资店该何去何从?

在笔者看来,大店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三点:

1.成本优势:大店与厂家的深度合作,能够拿到更低的价格,低价策略直接冲击小商户;
2.一站式服务:种、药、肥、农机全品类覆盖,同时还能提供测土施肥、种植指导等服务;
3.政策红利: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项目合作资源。

这三点优势,是小店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的。但是中小型农资店也不用焦虑,因为大部分农资人,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时代。小农资店困境的本质,是传统经营模式跟不上新的农业需求!

新的种植者——年轻化,更信任大品牌、大店铺;
新的销售方式——靠人情维护客户越来越难,新媒体、农资电商等冲击巨大;
新的种植需求——仅靠“大路货”无法满足农户对技术指导、全程方案的深层次需求。

这样看来,中小农资店是否只能坐以待毙?当然不是!

农资行业的未来,不是大鱼通吃,而是大鱼做大市场,小鱼做精生态!想要突围,小店就要找到自己的“精生态”生存法则。

法则1:精准定位。你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你服务的作物是大众作物,还是小众作物?做精生态,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定位,在细处发力。

法则2:精准选品。大品卖不过大店,普通店可以做差异化选品,聚焦特色需求,做本地化适配,关注特肥、生物农药、特色种子等新特产品,从大型门店忽略的品类中,寻找增量。

法则3:精准借力。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零售店可以接力网络,拍摄种植技术短视频,在平台吸引本地农户关注;建立农户微信群,定期推送农事提醒、技术讲座,用“知识粘性”留住农户。

法则4:精准合作,绑定利益共同体。对于合作方,无论是上游渠道商还是合作厂家,都需要精准挑选,找到能够互相赋能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比如笔者在上文举的案例,其中有许多家大零售店,都和同一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谁能说他们的成功,没有厂家在背后的助力呢?

大店瓜分市场已成趋势,普通农资店若想生存,最重要的还是要告别“坐商”心态,真正走出去,抓住农户的真实痛点。转型虽难,但危机中永远藏着机会!


点赞(45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