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经销商要被淘汰了?


从农资电商与大零售兴起开始,关于农资经销商何去何从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赞成彻底淘汰经销商环节的极端派有之,无限夸大经销商价值的赞成派有之,想要从经销商变革中获利的竞争者、厂家、业务员也不少。


但是,农资经销商真的会被淘汰吗?


这个答案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否定的。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经销商终究被取代的言论,也会时不时听到某某农资商转行的消息,但农资经销商这一群体仍然存在,且不乏发展得很好的佼佼者。


不可能被淘汰的经销商环节


前些年,农资行业姗姗来迟,跟上了快消行业的发展步伐,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农资电商和连锁大零售的冲击下,不少传统经销商的业绩都受到了影响。但同时,也有能够随市场和需求变化的群体,蜕变成为头部。


群体内部也许会有分化,但可以确定的是,经销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有其不可被替代的理由。


什么情况下,一种事物会被彻底取代?当这类事物的核心功能已经毫无用处,或是被完全替代的时候,譬如有了替代品的高毒农药。但农资经销商的核心功能价值依然存在,并且不可替代。

首先,经销商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分散的用户提供产品。


在我国,80%的农户是中小农户,数量超过 2亿户,且十分分散。在这样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家农资厂商,敢打包票能靠自己把生产的产品覆盖到每一个县、镇、村。想要把产品往终端延伸,依靠的就是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细密的经销商。省代辐射市代,市代影响县代,县代管理镇代……这种最传统但也最有效的代理方式,才能保证厂家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其次,经销商拥有众多厂商无法企及的资源。

譬如资金资源。厂商生产出来的货物,需要卖给经销商,才能实现资金回笼、扩大生产。尤其是在行业发展趋于缓慢的时候,经销商就相当于“蓄水池”的功能,承担了极大的资金风险,而这也是厂家直营无法替代经销商的一大原因。


再如人脉资源。在乡村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人情世故来为产品和品牌赋能,熟人推荐、乡亲背书的可信度在基层销售中远远胜于虚无缥缈的专家学者。因此,在当地拥有强大人脉的经销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长久经营积攒下来的信誉也能让新品牌更快地打开市场。


最后,厂商产品的一大部分附加价值,必须通过渠道来实现,除了已经提到的信任度背书外,农资销售不可缺少的服务、示范、售后、产品组合,都需要经销商,或者是厂家业务协同经销商提供。


受限于行业的特殊性,农资行业想通过网销或者直营,实现对中国超过 2亿户的中小农户的直接覆盖非常困难,也一定会付出无法承担的代价。因此,农资经销商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决定了这一群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被淘汰。


经销商向何处进化才不会被淘汰

经销商这一群体不会被淘汰,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销商都能高枕无忧——“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农药经营单位要由2020年的 32.5万家减少到2025年的30万家。这意味着在 5年之内,将有近 1/10的相关从业者被淘汰。


农资行业进入新时代后,转型阵痛不可避免,群体内进行分化也是理所当然。不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经销商生存环境被不断压缩直至淘汰,能跟上时代的则能再次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


那么,那些不被淘汰的经销商是凭何优势存活至今?其他尚未转型的同行要向哪方面努力才能成为“幸存者”?


其实纵观农资行业那些活得还很好的经销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条道路:


要么在既有道路上深耕,做中间商中的佼佼者。

其实传统经销商的本质,就是中间商,现在这个道路依然走得通,只不过出现了效率更高、价格更低、覆盖面更广的新对手,如电商和大零售,赚走了这一部分利润。而想要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经销商,就要随时代要求而改变。


广西汇福达总经理朱继学认为,大批发商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一定是好的产品,尤其是产品结构优化,要不断根据市场、客户和用户的需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因此,要赚卖货的钱,首先就要学会升级产品组合,将各类产品进行功能化定位。譬如有些产品的功能是拓展渠道,有些是利用品牌影响力塑造企业形象,有些是跑量,有些是做利润,有些是与厂家维系关系,还有些是进行新品类的试水……一个健康的中间商,需要把控各种定位产品的组合,实现整体化,来保障最终的整体利润。


其次是要掌握产品的主动权,争取稀缺性、差异性产品(譬如汇福达获得了英国欧麦思这个全球性品牌的授权),并根据本地种植需求进行再开发,用核心产品支撑起其他非核心(但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产品的销售。


此外,随着农户购买方式的改变,经销商的销售渠道也可以随之调整。传统经销商的下游是低一级的经销商或零售商,再往下就是一户户具体的使用者,而现在已经有许多经销商开始下沉到这一层面,譬如在东北、云南、山东等地出现的仓储式农资零售店,绕过传统零售商,直接与成千上万个种植户建立销售关系,也是不错的销售方向。


要么创新模式,整合资源,进化为平台商或服务商。

传统经销商是在从产品上赚钱,而现在大部分农资经销商转型的目标,是跳出这一模式,寻找在农资(或是种植业)上下游中的其他赢利点。


譬如做自有品牌。随着信息壁垒消失和种植户用肥用药技术的进步,无意义的品牌溢价越来越不被接受,就给了一部分农资商做自有品牌甚至发展自建工厂的机会,这是在赚生产部分的钱;再譬如现在很多经销商都十分重视作物聚焦,在单一作物结构市场专注一两种作物,从种业到种植再到建立品牌打通销售,这是已经有许多优秀者证明过可行的道路;或是做技术服务,通过基地诊断、需求沟通来做定制化技术服务,卖独一无二的技术方案。


此外,围绕中游做联盟,围绕下游做指导,都是适合中部以上经销商的转型方向。具体操作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断探索。


同时,无论选择了哪条道路,内部企业化改革、提高效率、平衡业绩也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很多时候不是经销商不赚钱,而是运营或是管理出了问题,导致内部消化过大,吞吃了利润,乃至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过去的数年间,农资行业的格局变化之大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之最。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转变,使得销量提升受阻,农资经销商曾经的经营逻辑也不再适用。其实最基本的破局之法,就在于变化—厂家在变,产品在变,种植者在变,销售模式也在变,而作为链接上下游的经销商,也必须跟上变革的步伐。只有在新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进化模式,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不被淘汰。

点赞(45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