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供大于求的现实,一边是不断上涨的价格,央企为何“越查越多”?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条早已扭曲的农资利益链条。
7月4日,原中化集团副总经理冯志斌被查的消息,在整个农资圈引起了震动。
冯志斌,1963年出生,自2000年加入中化集团以来,可谓是历任要职:中化蓝天集团董事长、中化股份董事、中化化肥CEO、乃至集团副总……他不仅是中化化肥发展的亲历者,更是改革整合中的关键角色。而如今,被纪检部门调查,意味着这条“肥料产业链”高处的某些秘密,正逐渐被揭开。
但他并不是孤例。
我们注意到,从2023年到2024年,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多位农资央企的前高管被查:
2023年10月:原中化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杜国盛被查,已退休6年;
2023年10月:中国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周智被查;
2024年5月:中国化工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建新,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兴强被查;
2024年最新,中农集团总经理王蓓正接受监察调查。
中化、中农、化工三大央企,几乎全面“震荡”。而这三家,恰恰控制着我国农资市场的核心资源。
一场清查风暴,撕开的是农资行业的“深水区”
中国农资行业的问题,从来不是表面上的“价格波动”那么简单。
让我们看看这些被查央企的真实实力:
✅中农集团:
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年肥料销量超2500万吨;
投资建设7家化肥企业,总产能近500万吨;
拥有2.4亿吨钾矿储备,掌控全国钾肥进口40%以上;
承担国家级的化肥、种子、农药储备任务。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
整合后形成全球最大农业投入品企业;
控制了尿素、磷肥、农药等的生产流通定价;
是国内外化肥市场的“风向标”。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央企高管被查,牵扯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上游“资源+流通+价格”的深层利益链。
为什么农资价格“说涨就涨”,而又“难以下跌”?
很多人抱怨:尿素明明供大于求,为啥还在涨价?
一些现象令人疑惑:
产能明明过剩,但价格依旧坚挺;
尿素、磷肥价格暴涨后长期高位运行;
钾肥对外依赖强,却屡次坐地起价;
国家调控频频出台,但市场依然波动剧烈。
而背后可能存在这样的链条:
资源垄断→人为控产限供→价格操控→渠道二次加价→农户被动接盘
这种“虚高结构”,既损害了国家补贴的有效性,也打乱了市场供需机制。更严重的是,它可能成为某些人在体制内部获取“灰色利益”的操作空间。
一旦某些高管将“资源调配权”变成“利益寻租权”,通过私下协调进出口指标、限制产能投放、包装下属企业承接国家订单,就容易形成“价格异常”的真实原因。
谁来为高企的农资价格买单?
答案是:种植户,基层渠道商,农资终端。
种植户只能高价买入,但粮价涨幅远远跟不上;
基层农资经销商被迫在涨价中“囤货赌行情”,一旦市场下行直接亏损;
农资终端越来越不信“官方指导价”,而靠“朋友圈”打听小道消息。
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产业链的稳定,更动摇了国家农业发展的根基。
“落马潮”之后,我们期待什么改变?
从反腐维度看,持续查处央企高管,有助于肃清行业风气。但更关键的是:
✅能否推动农资定价机制透明化?
强化生产、储备、进出口数据的公开披露;
清理行业内“配额寻租”、“报价虚高”的灰色链条;
建立农资价格成本+流通结构透明制度。
✅能否推动国资农资企业回归公益属性?
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供应方,不能只盯着利润;
适当让利于农业终端,真正承担“稳价保供”责任;
建立问责机制,对资源使用和价格策略进行外部监督。
当越来越多的“上游大佬”落马,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清廉建设”的成果,更是农资行业“深水区”的一次全面体检。
农资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关乎粮食安全、农民成本、国家战略。而央企高管的一念之差,可能就会带来千万吨级化肥价格的剧烈波动,最终传导至每一个农户的种地成本。
希望这场“风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次行业机制的重建机会。
🔍你怎么看农资行业这些年的价格波动?你认为哪一环节的问题最大?
欢迎评论区留言,一起揭开农资“深水区”的真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