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搅动农资市场不得安宁的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大零售,也已经写了几篇,阐述自己的观点,大零售大张旗鼓的宣传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另一个则悄无声息,潜伏到我们的身边,像一个刺客,让你难以觉察。一个搅动风云,重塑销售渠道与产品价格,要重新瓜分市场,一个则精准到产品与企业,对规范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职业农资打假人。


打假大家都不陌生,一般是执法部门去做,后来出现了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盈利一般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购买假货通过维权假一赔三,另一种是通过与卖方直接沟通要挟获得一定的赔偿。


舆论上对打假也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支持,认为可以打掉假货,净化市场,一种则认为纯为盈利,目的不纯。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不是通过要挟获利,而是通过正常维权打假的都是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要挟只有打假人获利了,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假货大概率还会存在。当然还要看售假的性质,是知假售假,还是被蒙蔽。

农资因为其投入品的性质与使用者的教育水平和较长的周期,向来是造假的重灾区,但之前的打假更多的是靠执法部门,执法更多的是靠抽检,我们经常能看到网上的通报,抽检谁家的不合格啦。再一个很可能也是产品用下去以后出现问题无法挽回了农户投诉了才去做。

要说农资打假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假”有几类。


常见的有:
1、包装识存在问题:如夸大宣传,涉及违禁词,套用登记证,登记过期仍销售,未按照标识要求列出相应内容等。

2、含量不足: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多见于水溶肥,复合肥,其实很多大厂也会出现此类问题,这个很正常,原材料含量及工艺上波动,很可能会导致含量问题的出现,这种是客观因素导致的,但有些公司则是主动去偷含量,降低成本,非法获利。

3、含量超标:含量不够算不合格,超了也算?当然,比如重金属,钠离子,氯离子,缩二脲这类的限量物质,如果超标也是不合格的,去年石家庄上焦点访谈的有机肥就是重金属超标。

4、偷梁换柱:这个最常见的就是以硫酸镁冒充磷酸二氢钾,还有用氯化钾替代硫酸钾制作水溶肥,复合肥却标注硫酸钾型的。

5、非法添加:肥料添加农药成分,激素成分的,农药使用禁止使用的剧毒成分或未登记成分,如让“黑科技”变成贬义词的氟雷拉纳。

以上这些,有些是农户深恶痛绝的,比如2,3,4,有些则不是太在意,比如1,5,因为他们关心的就是我要的功能包装上写没写,我要的效果有没有,来的快不快,至于是不是符合要求,对环境,对生态有没有危害,他们关心的不多,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非法者利用他们的无知。
如今职业农资打假人来了,口号虽然喊的是为了农民,但有些“假”打的还是太那个了,如果真的是盯着上面这些去打假,我很支持,不管他是为了谋利,还是真的为了农民,但有些是不该动的,比如登记作物与使用范围。没有一个农药和肥料可以把它能用的作物全部做登记的,这是制度的缺陷,不应该生产者与销售者来背,盯着超范围使用来举报,我真的瞧不起你。

如果严格按照登记作物来使用,很多作物将无药无肥可用。


8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的官网上挂出了《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条是拟新增“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规定。这或许会让不择手段的打假收敛一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资打假?可以让我们的产品更良性,更正规的,我都是支持的,最好的打假人是圈内人,知道哪些产品容易在哪些地方造假,但很多人是不愿揭露这些,太得罪人了,此时外面的狼跑进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点赞(328)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